重讀《阿Q正傳一零八圖》(圖)
十發(fā)兄的《阿Q正傳一零八圖》重新出版了,新版的連環(huán)畫比30多年前的初版本,不僅放大了開本,而且印刷得更好更精美,因而更能反映出這部作品本身具有的藝術價值和光彩。
魯迅先生的不朽名作《阿Q正傳》問世后,已有不少著名畫家為這部小說的人物阿Q造像、插圖或畫傳,其中也有連環(huán)畫,但篇幅都不長,只有三、五十幅。
60年代初, 程十發(fā)正當壯年,正是精力最充沛的時候,他以滿腔熱情創(chuàng)作了這部《阿Q正傳》連環(huán)畫,并且還用了一百零八圖這樣長的篇幅。在這部作品中,通過連續(xù)的畫面,給讀者展現了一個特定的——辛亥革命時期的廣闊而動蕩的時代背景。在平面的畫稿紙上,塑造出了一個立體的活生生的阿Q典型形象。這部連環(huán)畫成功用形象再現了魯迅先生《阿Q正傳》小說的精神,成為建國后新連環(huán)畫作品中的一極有價值和好作品。
像翻看幾十年前的舊照片那樣,無論是相片中的人物和背景,都會使人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和時間遙遠的距離感。這部連環(huán)畫描繪了眾多人物,從舉人、秀才、趙太爺、地保到假洋鬼子,從阿Q、王胡、小D、吳媽到小尼姑,還有圍繞著這兩個陣營的云云眾生相,都刻劃得那么真實可信,栩栩如生,似乎可以從這些人物的身上聞到散發(fā)出來的臭氣、酸 《阿Q正傳一零八圖》選頁 |
氣、汗氣和酒氣,聽到他們喜笑怒罵發(fā)出的吆喝咀咒和嗡嗡聲。從未莊到縣城的環(huán)境描繪中,畫面給我們展現了一派江南舊城鎮(zhèn)破敗衰落的景象,在趙太爺的大宅院里,可以嗅到散發(fā)出來的霉?jié)駳,在土谷祠的斷墻殘磚下,可以聽到蟋蟀和秋蟲的鳴鳴聲。這是這部連環(huán)畫帶來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
連環(huán)畫是按著原作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批判精神來塑造阿Q這個貧困農民的,并且把這種同情、痛心的情緒通過構思構圖充分在畫面上體現勾繪出來,作品不僅采用對人物情緒動態(tài)喜怒哀樂的直接描寫的手法,值得注意的是,還精心設計了側面烘手匠手段,來更加豐富阿Q這個人物的形象。在作品的很多篇幅中,可以看到有兩個或幾個孩子伴隨著阿Q出現在一些場景中,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阿Q的種種遭遇,這些孩子有時驚,有時喜,有時悲,有時疑,表現出不同反映。孩子是最天真無邪的,作者正是借用孩子率真純潔的反映,來抒發(fā)內心對阿Q這個人物的“不幸”“不爭”的同情之心。極有意思的是,作品還在不少畫面上利用對動物,主要是對幾只雞雛的描繪,有時安詳,有時好斗等表現,來襯托阿Q在某種遭遇時的心境。看來似乎并不是主要的對于孩子和對于動物的處理,決不是為了畫面構圖的補白和填空,相反,只有在對原作有了深刻剖析理解,并經過消化后成為了作者靈感后,才能在連環(huán)畫的再創(chuàng)作中產生的精心設計和巧妙安排。 《阿Q正傳一零八圖》選頁 |
十發(fā)兄是以其擅長的,具有獨特個性的,以線描為主體的寫意畫方法來描繪這部作品的。每幅畫面上的用線,或細或粗,或濕或干,或暢或澀,或短或長,縱橫馳騁,給人以瀟灑自由而帶隨意的舒暢感,顯示了作者在藝術技巧上純熟和深厚功底,更體現出了畫家對作品所描寫的生活有著深厚的閱力,因此筆尖下流出來嫻熟自由而帶隨意的線條,正是作者情感的抒發(fā)和思想的傾訴,是情感和技巧的結晶,從而形成了十發(fā)兄線描藝術的特色和風格,是對傳統(tǒng)線描的一種突破和發(fā)展。在技法的運用上,需要再提一筆的是,這部作品的每幅畫面上,在人物身上或在背景的某個地方,罩上一抹淡淡的赭石色,這也不僅是為了豐富畫面的層次,而是為了突出人物主體,還在于能烘托出灰暗而凝重的時代氣息。
真正的好東西,不是一目了然就能發(fā)現的,像飲茶那樣需要細細品嘗。重讀老友的《阿Q正傳一零八圖》這部連環(huán)畫,仍回味無窮,仍有不少心得感想和新發(fā)現。同樣,對于欣賞這部連環(huán)畫的讀者們,也希望你們要細細閱讀,好好品嘗,這樣一定會再有新的發(fā)現和收獲,并得到一次藝術欣賞和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