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沉重
——《南京的陷落》及其它
本來,一般的連環(huán)畫作品以給人們帶來輕松和愉悅的內(nèi)容居多,其中許多作品都是寄托著人們美好希望的喜劇式結(jié)局。然而歷史與事實中又有多少流血的事實無法回避。這里姑且不說世界名著中的悲劇故事與中國古代的歷史悲劇,僅中國近百年歷史中浸透的血和淚,就足以讓所有良知的中國人痛徹肺腹、刻骨銘心。
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所以過去的歲月無論是流血還是流淚,我們都要不可回避地去感受那份沉重。
1991年,《連環(huán)畫報》曾刊登了顏寶臻、羅寧的水彩連環(huán)畫《南京大屠殺》,總體繪畫的技法比較好。但我認為,表現(xiàn)這段歷史還是后一部分黑白效果為好,以黑、褐、暗紅、灰色能比較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這一黑暗、悲愴的歷史時段。而近年丁品所作的400多幅的《南京大屠殺死難墻》采用水墨形式,對表現(xiàn)這一慘烈事件起到了良好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感受。但因畫面比例較為狹長,過于強調(diào)元素意識,對成千上萬同胞被屠殺的場面表現(xiàn)不足。
相比之下,湖北美術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朱振庚繪的《南京的陷落》,則較為全面地描述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經(jīng)過。雖然原腳本為文學作品,但書中所述與事實相差不遠,接近歷史的再現(xiàn),通過書后的附錄,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到大屠殺的經(jīng)過,并看到日寇的罪行遠比作品中的描繪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振庚是一位出色的歷史題材的畫家,本書以素描畫法,基本以寫實為主,但也略帶“寫意”。有些畫幅,像第4、6、7圖(見右下圖),有些像未完成的作品。從整體來看,前一部分較為細致,后一部分略為潦草。整部作品在用以上選用了褚石色,感覺上沒有用純黑給人的印象深刻,但看了書后附錄才明白,原來是因歷史資料已褪成褐色,作者有意給讀者以與歷史照片同步的視覺印象。
雖然照片可以褪色,但歷史在中國人的心中卻不能褪色,相反身為中國人,只有勿忘國恥,才能激起民族自尊心,從而激發(fā)起振興中華的動力,這也正是這部作品最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讀著這部作品,我的心像被什么東西緊緊揪住,又像被刀子割得鮮血直流,巨痛難忍。讀著這部作品,我似乎置身于60多年前那硝煙彌漫、野獸橫行、一片狼籍的南京街頭,置身于難民群中,我仿佛看到了燕子磯成千上萬逃生之的慌亂、看到十萬遇難者漂滿長江的凄慘、看到被俘士兵被掃射時的絕望和那慘遭日寇蹂躪的婦女的哀號以及野獸們那猙獰的狂笑……我常常掩卷,不忍再看下去,然而歷史與罪惡是無法掩飾,它就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我的心頭。
看完這部作品,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我似乎就是那個遍體鱗傷、血肉模糊、九死一生地幸存者。那罄竹難書的日軍侵華,令我切齒難忘?谷諔(zhàn)爭勝利后,我國以仁慈之心釋放了日本戰(zhàn)俘,僅僅懲罰了幾名甲級戰(zhàn)犯,而南京35萬同胞的生命誰來償還?日本侵華殺害的我國悲發(fā) 軍民的英靈何以安撫?造成的政治上、經(jīng)濟上的損失日本人又幾輩能夠還清?中國政府始終以大局為重,以和平為初衷、以中日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為目的,不斷為睦鄰友好做著努力,可日本右翼分子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處處掩蓋侵華疇,教科書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日本幾任首相相繼參拜靖國神社,足以說明日本軍國主義的陰魂不散。
侵華士兵東史郎懺悔了,但在日本卻遭到了反對、判罪,而右翼分子的人數(shù)仍在增加。我不崇尚“日貨”,我贊成南京一公園掛著的“日本人與狗不準入內(nèi)”的骨氣,我們不應該回避歷史,更不應該忘記歷史。我把《南京的陷落》放在書房里一抬頭就能看到的位置,以激烈自己不貪圖安逸,常思進取!拔槐拔锤彝鼞n國”,一個自強不息的民族才會有希望。
看看《南京的陷落》,會給和平時代人們浮燥的心情增加一份沉重,以使心理的天平不致失衡;感受沉重,則會給自己增加一份壓力、一份奮發(fā)向上的動力。
文:張向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