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張樂平故居
春節(jié)期間,在走訪畫家之時,戴敦邦老師對我們說要去一個地方,我們便一起去了。到了那天,戴老師告訴我們是去張樂平的家。
張樂平的故居,坐落在市中心一條小巷內,是一棟三層樓的舊式洋房,他的工作室在二樓。
我們懷著一種特別的心情走進了這棟房子。當我走進張樂平的工作室時,一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腦子里出現的全是三毛。
聽張樂平的女兒介紹說,自他去世后,屋子里所有的東西都沒動,均按原樣陳設,以示家人的懷念之情。陳舊的紅木書桌、書櫥;蘭花土布套子的老式沙發(fā),墻上掛著張樂平的遺像與三毛的2幅原稿;桌上仍放著他當年使用過的筆、墨、紙、硯,書櫥里陳列著他經常翻閱的各種資料及書籍,最顯眼的是那套《吳友如畫寶》,據說他非常喜愛這套書,喜歡吳友如的繪畫風格與藝術手法,也許吳友如的藝術風格或多或少對三毛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影響吧。
我在屋子里站著,始終沒有坐下過,因為在這兒,我體會到了一種神圣與震撼。小時候讀三毛,一直在想象,三毛是怎么畫出來的?而今來到此處,我一下子找到了一種感覺,這就是三毛出生的地方,就在這兒,在這桌上,在這些筆墨紙間,三毛的故事一個個地生成,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家喻戶曉,孩子們喜愛的藝術形象。
隨著戴老師,我們列隊在張樂平的遺像前三鞠躬,以表示懷念之意。記得有一位畫家在對我談如何走上藝術道路時曾說過:很想到影響他一生的藝術大師的墓前獻上一束花。我想對張樂平,讀過其作品的孩子可能都產生過這種愿望,看一看三毛出生的地方,對三毛的作者說聲“謝謝”。其中,也許我是幸運的,有機會在張樂平面前表達了自己的感情,亦算是還了一個愿。
張樂平走了,但他筆下的三毛永遠活著,曾影響了幾代人的三毛,至今還散發(fā)著其獨有的藝術魅力。在那兒,我連手中的茶杯都沒往書桌上放過,我覺得這張桌子,這間小屋充滿著神圣與神秘的東西,使我不敢輕易去碰它,它是屬于三毛的。
文:豐連
|